同飛股份:毫厘溫差間的匠心堅守 ——訪三河同飛制冷股份有限公司裝備制造事業部總經理 王紅杰

【編者按】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浪潮下,中國機床行業正從技術追趕邁向創新引領的關鍵階段。為探尋行業高質量發展路徑,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《世界制造技術與裝備市場(WMEM)》編輯部以“堅守與突破”為主題,針對企業轉型升級實踐開展系統調研。本系列專訪聚焦部分主機制造商與功能部件企業,深入解析其在研發創新、質量管控等領域的探索與成果。通過透視企業如何平衡長期技術積累與短期市場響應、如何突破核心部件壁壘、如何構建可持續的創新生態,我們希望為行業提供可借鑒的發展范式,見證中國機床行業企業在向中高端領域邁進過程中的持續突破。
在工業制造的世界里,溫度控制是個常被忽視卻決定成敗的環節。精密設備高效作業、芯片制造、精密加工,哪一樣都離不開穩定的溫控系統。三河同飛制冷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:同飛股份)做了二十多年溫控設備,靠的不是浮躁的營銷,而是源于內功深厚的技術積淀,以及對品質細節的苛求與打磨——他們把溫差控制在±0.05℃以內,這個精度,獲得了業內的一致認可與稱贊。
在今年4月舉辦的第十九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(CIMT2025)上,同飛股份帶來的新型環保冷媒+高效變頻技術成為展會一大亮點,充分展現了他們在裝備制造溫控領域的技術積累和創新能力。現場展示的全新一代變頻水冷卻機TF EcoCool系列產品集成以上創新升級,贏得眾多客戶的廣泛關注。
近日,我們走訪了同飛股份的位于三河的現代化生產園區。裝備制造事業部總經理王紅杰介紹了公司在技術創新、品質管控、數字化轉型及國際化發展等方面的實踐與成就。

一根銅管里的較真勁兒
一臺溫控設備的好壞,從原材料就得開始把關。就說設備里最普通的銅管,看著簡單,里面的門道可不少。同飛股份使用的銅管來自山東一家精密銅管廠,但不是拿來就用。公司的SQE工程師會進行前期的供應商前期入廠審核。
進入總部生產車間,銅管還要過第二關。ZQE檢驗員拿著微米級的設備再復核一遍,確認沒問題了,才會讓它進入生產線。車間生產高度自動化,生產流程由智能設備閉環驅動,實現少人值守甚至無人化作業,AGV小車沿著固定路線把銅管送到指定工位,CCD視覺系統會自動識別需要的擴口角度,誤差控制在毫厘之間。焊接的時候更講究,六軸機械臂在物聯網系統的監控下作業,300℃的釬焊溫度分毫不差,焊接口光滑平整,根本不用后期再打磨。
最后一道檢驗更嚴格。整臺機組被放進模擬機艙,連續48小時不停機運行,監測溫度變化、設備噪聲、能耗數據。只有所有指標都達標,才能貼上合格標簽。"不是我們太較真,是工業生產容不得半點馬虎。"王紅杰總經理常說,"客戶買回去是要用上十年八年的,我們得保證這十年里,它能穩穩當當干活。"

談到同飛股份獨創的"236"質控模式,王紅杰總經理表示,這套從采購到生產再到售后的體系,聽著復雜,其實就是兩個核心——圍著客戶需求轉,盯著技術創新干;三個閉環——采購抓質量、生產控精度、售后保服務;六個控制點從人到技術、從供應鏈到客戶體驗,全流程都卡得嚴嚴實實。正是這套體系,讓同飛的設備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。
攻破溫控"最后一公里"
做溫控設備的都知道,高速數控機床是個"難伺候"的主角。低負載運行時,設備發熱量突然減少,制冷量很容易過剩,導致水溫波動。就這么一個小問題,成了行業里多年的"最后一公里"難題,國外品牌也沒徹底解決。
同飛的研發團隊不信這個邪。他們把壓縮機搬進實驗室,拆掉外殼,在關鍵部位貼上16個溫度傳感器,連著三天三夜盯著屏幕上的曲線,記錄下上萬組數據。最后,通過優化PID控制算法,硬是把這個難題解決了。
測試那天,當屏幕上的溫度曲線在100%負載下依舊平穩運行時,項目經理在團隊群里發了句:"成了!"后來他們才知道,這個技術指標不僅追平了日本大金這樣的國際大牌,還在實際應用中更適應國內工廠的復雜工況。現在,不少機床廠指名要裝同飛的溫控設備,就因為"穩當"。

“這樣的技術攻關,在同飛是常事。”王紅杰總經理說。為了讓設備在低溫環境下正常工作,他們在實驗室里模擬-50℃的極端溫度,連續測試設備的穩定性;為了降低3dB的噪聲,工程師們前后嘗試了數十上百種型號的風扇,累計完成數百次實驗并形成詳細報告;為了讓設備更節能,他們研究了上百種工況,優化管路設計,讓冷卻液流動更順暢。這些攻關均指向同一目標:確保溫控設備在極限工況下的精度與可靠性。
真本事叩開全球市場之門
2017年冬天,在德國斯圖加特,同飛股份德國子公司的辦公室里,三個工程師正和客戶開會,桌上攤著厚厚一疊圖紙。客戶是當地一家有百年歷史的機床廠,要求制冷機組在48℃環境下還能保持±0.05的精度,而且必須通過歐盟CE國際認證。
這要求可不低。就拿管路走向來說,客戶提出0.5mm的調整建議,團隊里的工程師覺得沒必要,雙方爭到凌晨。最后大家決定按客戶的要求改,再做一次對比測試。結果出來,調整后的設備散熱效率提高了3%,工程師服了:"人家對細節的追求,確實值得學。"
三個月后設備驗收,客戶現場測試了一整天,各項指標全部達標。發來的郵件里寫著:"你們不僅達到了德國標準,還往前多走了一步。"
現在,同飛的設備已經賣到了全球30多個國家。在德國的汽車零部件工廠里,他們的制冷機組為生產線降溫;在美國的新能源儲能現場,液冷系統正保障著電芯的穩定運行;在中國的航空航天工廠,定制化的制冷設備配合著高端機床運轉。"不是我們多厲害,是中國制造的口碑慢慢起來了。"王紅杰說,"國外客戶認的是產品,你做得好,他們自然會選擇你。"
同飛車間里的數字化革命
走進同飛22萬平方米的生產園區,最先注意到的是穿梭不停的AGV小車。98臺小車每天跑上萬次,把零件從倉庫送到生產線,再把半成品運到下一個工位,全程不用人工插手。"以前車間里得有幾十個搬運工,現在一個都不用了。"車間主任笑著說,"這些小車比人靠譜,不會記錯料,不會累,還能24小時連軸轉。"
辦公室里,U9 cloud系統正在處理數據。120萬條訂單、生產、庫存數據,兩個小時就處理完畢,以前這活兒得三個人干三天。BI大屏上,訂單準交率、庫存周轉率、生產周期這些指標實時跳動,哪個環節出了問題,馬上就能發現。"以前領導要個經營數據,我們得加班加點統計,現在打開大屏一看就清清楚楚。"財務部長說,"月結時間從7天縮到2天,人工統計少了90%,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"

數字化帶來的不只是效率提升。以前生產計劃排得再細,也難免有變動,現在系統能根據實時數據調整;以前零件庫存要么多了占地方,要么少了耽誤生產,現在系統能精準計算用量;以前設備出故障得等維修工到現場,現在物聯網系統能提前預警,維修人員帶著工具和零件上門,一次就能解決問題。
"數字化不是趕時髦,是實實在在解決生產中的問題。"王紅杰說,"不管在哪里建廠,依托這套體系,我們的產品質量都能做到始終如一。"
把"溫度承諾"做進全球市場
2017年,同飛股份先在德國斯圖加特埋下一顆種子,隨后新加坡、泰國陸續落子。七年里,公司只做一件事:把“溫度”這件事做到極致,并把它送到客戶最需要的地方。高端機床主軸怕熱脹?同飛的±0.1℃變頻機組已經在德美日工廠24小時運轉。儲能電站的電池倉需要恒溫?同飛把溫控方案裝進40尺集裝箱,一起出海。數據中心要液冷?同飛帶著模塊化液冷系統走進新加坡機房。氫能加注站溫差大?國內加氫站正在同步測試新一代低溫機組。
從歐洲認證到美國UL,從韓國工廠到美國儲能巨頭,同飛靠的不是低價,而是“說到做到”的溫度承諾。
同飛的目標只有一個:讓“中國溫控”成為全球工業溫控首選品牌。無論您在歐洲的機床廠,還是在美州的儲能基地,只要看見同飛的藍色標識,就能安心——精準控溫,不止是技術實力,更是同飛已兌現的承諾。
從一根銅管的檢測,到一臺設備的出廠;從國內車間的數字化改造,到全球市場的布局,同飛做的其實是一件事——給客戶一個關于溫度的承諾。就像董事長在內部分享會里說的:"我們賣的不只是冷水機,是讓客戶放心的保障。客戶把生產線交給我們,我們就得保證溫度穩定,讓他們的設備能安心干活。"

現在,全球越來越多的工廠里,都能看到同飛股份的溫控設備。當機床主軸高速旋轉,當冷卻液流過設備,屏幕上那條平穩的溫度曲線,正在悄悄告訴世界:中國制造,已經可以穩穩地托住世界的精度。而對同飛股份來說,下一段關于溫度的旅程,才剛剛開始。
(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 李華翔 吳曉健)
